外语职业教育规格化误区与去规格化对策

发布人:王晓灵资讯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3-09-16 15:21:57点击数量:707

 

陈国亭 张政
 
摘 要:外语职业教育存在规格化误区,去规格化是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开相应非外语专业方向的专门课程,成立“综合职业教育教学部”,实行充足学分制和重修制,通过增设多种学科专业方向,放宽转专业期限(暂定一年内),实现本校内外语专业学生和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相互转向;同时通过省教育厅协调实现跨校联合进行跨专业转向,以彻底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问题。
关键词:外语职业教育;规格化误区;去规格化
 
一、引言
目前,海南省职业教育机构,包括高职和中职,都是按规格化操作,即按既定的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这种单一规格确立的原因也很单一,即希望按照既定目标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但人才不是规格化的机械产品,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诸多差异造就了必然有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到毕业时也并不符合规格要求,这一点在外语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这些学生中许多是因为高考报志愿时仅凭一时的兴趣和冲动选择了外语专业,可进校之后发现自己外语学习的能力确实不足但悔之晚矣,而学习成绩不佳更加重了学生这种情绪。可要改学别的专业,要么是学校里没有自己想学的,要么是想要转专业,但已过了学校规定的转专业时限。而这些学生要改变这种命运,只剩下退学重新参加下一年高考,或混日子混到毕业两种途径。经调查,在外语高职教育中,如果是英语类专业,这种情况好一些,毕竟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了六年,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而其他语种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经两年半的学习并不能达到以外语作为就业手段的基本要求,大多数同学不能以所学外语专业知识来找工作,不是没有这样的工作,而是胜任不了相关工作岗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采取什么对策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外语学得规律的启迪
外语学习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测算,要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至少需要3000-6000个以上的专门学习小时。而三年制高职院校(实际学习时间两年半)很难从时间长度上保证人才培养计划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现实中,在现行的培养机制下,少数优秀的有外语天赋的学生也只能基本达到外语初级水平,极个别的可以达到中级水平,因而毕业后这些学生还需再学习或进修,否则很难应付实际工作岗位对听、说、写、译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外语基本靠老师和教科书进行,这样的学习是受外语“学得”规律制约的。首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外语天赋。语言能力上有欠缺的学生必然成绩较差,难以成才,但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其次要求学生有持久的学习毅力。外语学习中克服遗忘是每天的必修课,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复习背诵所学的课程,不能中断,包括平时放假以及寒暑假都不能放松。而这两种外语学习特质恰恰是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不具备的。这也是这些学生普遍学习较差的原因所在。
但学习规律同样告诉我们,缺少这两种外语学习特质的学生未必不能学好非外语专业,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转向学习非外语专业开始,并且可以设定非固定年限学制,只有达到基本要求者方可毕业,这样同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当然,如果非外语专业学生发现自己的确具有学习外语的天赋,我们应当同样可以允许非外语专业学生转入外语专业学习。
宽进严出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基本措施。应该建立一种社会氛围,即延长学习年限(必要的留级)并不丢人。而为那些缺少外语天赋的学生开设不需要外语天赋的专业方向以实行职业教育,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个必要举措。
三、建立充足学分制与重修制
建立充足学分制与重修制的目的是使学分制与毕业年限有正向制约关系。
首先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为了使他们更好的学有所长、学有所专,适应社会需要,可以将学分的获取与专业方向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通过加开相应专业方向的专门课程以保证优秀学生充足学分的获取和专业知识的充分选择。如在俄语专业加开医疗俄语专业方向[做医疗翻译]、商务俄语专业方向[做商务业务翻译]、理工俄语专业方向[做理工类专业翻译]等,选修这些专门课程的学生成绩合格可以适当提前或延期毕业。
其次,对于外语天赋不足但仍然想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降低学生毕业所需总学分数中通过外语类课程学习获得学分的比重,同时增加非外语类课程学分获取比重,这样,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既具备一定外语基础,又具备较扎实的非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为了开拓就业门路,可创建多种非外语专业方向,培养多种非外语单科或多科人才,以便所有外语专业班级里的那些不适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可以转向非外语专业(建议成立“综合职业教育教学部”,将非外语类专业集中到此部),从而顺利成为有用之才,实现理想就业。如建立对外汉语专业方向、思政教育专业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方向、小商品营销专业方向、汽车营销专业方向(可兼学汽车构造与修理)等。这样,有必要实行充足学分制和重修制,为每一个专业方向设立最低学分数,不足该学分数者不予毕业,可要求该类学生加修学分或重修,延期毕业,以成绩合格为限。
在学分制设立合理的情况下,学生有较为充分和自由的选择余地,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实现。
四、个性化专业转向与因材施教 
外语是一种技能,但外语是一种最难在短期内掌握的技能。由于母语与外语的本质区别,能学好母语的人未必能学好外语。允许一部分人放弃学习专业外语,而将精力投向自己喜欢的专业,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达到就业标准,尊重每个人生存权力的人生选择,是给予个人人权保障的具体反映。
实际上,恰恰是那些不需要外语天赋的职业技能,一般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就可以掌握,因而三年内学生完全可能掌握几种技能,从而拓展就业门路。此外,由于外语学习是一个不可以中断的连续过程,一旦中断就会遗忘;而其他非语言专业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学习中断了一段时间也可能影响不大。所以,这也保证了学生在实现从外语专业转到非外语专业后能够接连学习不同的技能。
统一化、规格化是培养职业人才的误区,是思想僵化、求同思维定势的表现。
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应允许失误,允许一时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应该给他们不必再一次通过高考就可以做出重新选择的机会。允许学生因兴趣爱好发生变化、个人或家庭发生变故、个人能力的重新检验与考量等,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但也要同时提醒学生,重新选择是要花费时间和资金成本的,务必谨慎行事。
     而为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为学生创造实现个性化转向的条件。首先要实现本校内专业转向,即在本校内增设多种学科专业方向,放宽转专业期限(暂定一年内),甚至可以不必太顾及学科之间的传统分类,如在文科类院校或专业也可以适当的开设工科技能类课程即主要靠动手学习的课程。其次通过省教育厅协调实现跨校联合进行跨专业转向,即实现海南省各同级别院校之间的专业转向,这是今后突破职业教育规格化框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目标的两步有效措施。各学校间可在选课、选专业初期互相提供专业方向名录、学习科目、学习时限、所占学分数等基本信息,以方便学生专业选择。学校间互相承认学习成绩考核,计入总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上述第一步的实现应由各学校建立校一级的由教务长牵头和相关专家组成的教改委员会来操作,而第二步的实现则应由各省教育厅牵头汇集各方面专家组成省一级的教改委员会来操作,专门研究专业方向设计、学分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负责教改构想的具体实施。       
五、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与专业选择
学生对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还需要通过了解社会来检验。社会的需要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无疑是有指导作用的。由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过几年的时间,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他们一开始所选择的专业到毕业时不一定还是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必要由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考察,以便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只可以根据大的方向提出必要的建议,但在选择专业上还是要由学生自己做出最后的决定。前文提到的放宽转专业时限,实现校内和跨校的专业转向就是为学生做出最后决定提供可能。在这里,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还体现在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专业选修课上,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社会需求和了解自己基础上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各校要这样做的条件首先是需要增加教师编制,这恰恰是很多学校目前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但不这样做,就解决不了专业多样化的需要,学生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就很难谈到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这些问题恰恰是高职教育去规格化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此外,在这里,破除一些思维定势还是很必要的。如在理工科学校开设文科课程已经实现,因为大家很早就认识到离开文科,理科也走不远。但在文科院校开设理工科课程,似乎就不那么名正言顺。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外语院校愿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理工科课程。其实,外语专业学生,到社会上接触理科类工作不是不可能的。例如,外语专业毕业生在翻译工程类文件时,由于缺少理工科知识,翻译时难以应付那些涉及理工科专业知识的语句,这种情况恰恰屡见不鲜。所以,在外语院校各个专业开设理工科、医科等外语课程,使学生将来能胜任理工科、医科等翻译工作,拓宽学生知识面,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对各类专业和课程进行这样设置会引起大家对学制问题的质疑。开这么多课程和方向,学生毕业会不会需要很多年,会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这里不仅涉及弹性学制的问题、学分计算问题,也涉及是否要集中开设专业课程和不再开设某些没有实际价值课程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六、结语
    无数事实证明,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好外语的。强制要求大学生人人都学外语,是对人性的摧残,是青春和人生有限时光的浪费。现今已经到了必须改变这一决策的时刻了。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解决选择职业的盲目性和适应性的矛盾,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首先实现本校内专业转向,即在本校内增设多种学科专业方向,进而抓紧实现跨校联合进行跨专业转向,即实现海南省各同级别院校之间的专业转向,是今后突破职业教育规格化框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目标的两步有效措施。但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尚未估计到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吴志强.职业教育也应培养非标准化人才[J].中国教育报, 2011-12-08

Copyright◎2011 365台湾备用网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 邮编:571127 招生电话: (0898)65922033、65925008   琼ICP备102008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