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究
发布人:王晓灵资讯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3-09-16 15:24:45点击数量:1914
夏英 易程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尽如人意,在分析职业素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构建出较为完整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为我国高高职院校职学生培养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途径
一、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率有所上升,根据麦可思公司《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显著上升,比2010届(88.1%)上升了1.5个百分[2];另一方面,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及其缺乏,结构不合理,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我国高级工以上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者比例一般为30%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高等职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以期对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所益。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概述
(一)职业素质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一词是生理学、心理学使用的概念,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后天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练,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心理、体格、知识、能力等。
2.职业
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
3.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的职业素质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所有工作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品质,是决定职业人的职业成败的关键。概括起来主要有: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如图1所示:
三、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理想定位不准确
1.职业期望过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在进入职场之前又几乎没有受过挫折,其自我感觉通常比较良好,自我评价很高。因此,在追求职业理想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情况。
2.职业目光短浅
在就业选择中,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把求职当作寻求捷径的手段而忽视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追求享乐主义,不从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也不考虑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盲目随从,将实现较高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3.职业观念狭隘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追求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淡化社会责任感,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甚至陷人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自私、功利的思想和狭隘的职业观念不仅缩小了大学生求职的范围,使其错失了很多选择的机会,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存在不足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往往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部分大学生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在就业中处子弱势地位。
(三)缺乏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质疑问难,对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弱,因而缺乏学习的热情,创新的动力。延伸到工作中,他们往往墨守成规,只求平稳不求开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进人工作岗位后则表现为把工作当成作业解题,把解题思维当作工作思维,题解完了,工作也就完了。长此以往,工作会变得越来越乏味。“解题者”也会因为没有任何创新而被时代所淘汰。
(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
同样也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关心时事,对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不大热心,具体表现为缺乏生活常识、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中,很多刚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从其知识储备中寻找解决方法。但往往找到了理论又不知道怎么运用,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专业知识也就成了一堆“废品”。这些弱点极大地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愿到技工学校“回炉”.接受“再教育”。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一方面说明了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及其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
(五)职业心理发展不健全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在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将高职院校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面对人才市场中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困惑、恐慌、优虑、迷茫、焦虑等不良心态反应。
(六)职业品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使她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前进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道德水准、人格修养水平降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大学生的职业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时刻谨记,人无信,则事必败。
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顺利走人职场,较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同时,它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素质教育是大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培养到人文素质提高、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进行。高校要指导高职院校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将要担当的社会角色,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才能更好地、更积极地、更有创造性地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4] 。
(一)职业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当前虽然处于就业准备阶段,但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努力学习和毕业后积极择业、就业、创业的思想基础。通过大学阶段职业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事业有机联系起来,增强内在学习动力,明确努力方向。通过了解职业与社会,切合实际地设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使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就业竞争。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
职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她们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高校应利用一些测量职业个性的量表来了解学生潜在的职业个性,在进行职业指导时一方面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认清自己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其认识到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自身的能动作用,去主动培养和增进有利于职业选择的职业素质。
2.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是由社会的需求决定的,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认清这个基本规律,使她们积极主动去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也应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进行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设计。
3.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密接触社会
高校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实习、暑期打工等,以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社会实践,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对目标职业的要求,了解校园理论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拓宽她们的视野,完善和补充学习计划与长远发展的规划,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情况,对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要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来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具备离校后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学校应从职业分析入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2.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首先,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其次,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开设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也可以利用双休日周末的时间或就业前后的时间,集中起来开设专题性课程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再次,在组织教学时也可根据教学课时的实际,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即在大一培养核心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在此基础上,大二以后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转向“社会能力”的培养,以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增强就业的适宜性和竞争力。
3. 在人才培养中,把形成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使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还能够掌握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三)职业心理的培养
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此外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4]。
1.通过各种心理测量方法,使高职院校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人际交往、自我反省、沟通交流等手段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和她们的知识、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涯发展水平及现状,并根据测试结果使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自我职业需要和职业能力倾向,帮助她们形成职业自我、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有针对性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最佳的人职匹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2.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使高职院校学生充分认识职业世界
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参观访间、实习实践、兼职锻炼、阅读书籍、影视观摩等途径来实现对现实职业世界包括行业、职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发展前景、薪酬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了解,使高职院校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认清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充分适应职业社会的快速变迁,最终在职业生涯中达到自我实现。
3.通过职业心理辅导,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求职前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消除求职前的期望过高、幻想、畏惧、逃避甚至过分自负等不良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求职一事。求职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她们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引导她们正确处理择业中的冲突与挫折。通过心理辅导与咨询,鼓励她们在挫折面前放下心理包袱,寻找失败的原因,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争取新的机会。
(四)职业交往能力的培养
1.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通过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辩论、课堂讨论等活动,踊跃发言,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掌握说话的适时、适量和适度的基本表达技巧,积累临场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社交礼仪和社交技巧
高校可以通过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高职院校学生职场人际交往的方法,或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3.培养人际融合能力
通过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健康心态的培养,提高她们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增强对环境的辨析能力,审时度势,根据社交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宜的行为能力,以及在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中,创造出最好成绩的能力。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意识必是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要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将创新意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从整体素质上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人格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使她们对目前所学专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科研乃至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进行探索,大胆设想问题,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她们的创新意识。
2.注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她们在学习中用求异思维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大胆提出问题,使她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其次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她们对同一间题做到举一反三,不断磨练她们的创造意志。
3. 注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实践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操作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使她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鼓励她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展现其创新的才能[5]。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有序性、阶段性,且贯穿其大学生活的始终。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技术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沛江.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 百度文库:《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http://wenku.baidu.com/view/064fd02f647d27284b7351c9.html
[3] 襄阳第二高级技校. 灰领,中国造—关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fdfa90100wnmr.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0475fbe881c758f5f61f67a6.html.
[4] 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50-52,56
[5] 李芳欣,罗晓婷.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