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职高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发布人:王晓灵资讯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4-01-14 15:38:49点击数量:680

王艳华   黄景贵
 
摘  要: 海南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然而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旨在从学制创新、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师资援助等体制机制入手探讨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问题。建立符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校企合作;师资建设;体制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国家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竞争特点,企业对利益和发展的需求,职工对升职、提薪、良好工作环境的追求,加速了职业教育发展。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在20世纪20年代起步,二战以后,发生实质性的飞跃,80年代以后,几种较为典型的衔接模式相继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教资源严重不足,教育发展选择了初中后普、职分流的双轨体系,强调了中职教育的分流功能和就业教育功能,中职教育得以大规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大部分职业院校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兴办起来。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相比,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师资、设施等不同程度存在滞后性和不合理性,职教体系还不健全,职教资源尚待重新优化组合,竞争能力有待提高。[1]20世纪末以来,国内中职、高职的衔接研究盛行,但是关于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相比,海南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水平低。截止目前,海南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高等职业院校11所。海南省中职和高职教育每年为国家和海南省输送200多个专业的7万多毕业生,为国内和海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创造出了“三段式”、“集团化”、“混合班”等办学模式亮点,中高职衔接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继续深造、师资管理等方面中职、高职教育已各自具备自成体系的框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贯通性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海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与发达省份差距仍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海南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的困难与原因
在国家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海南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难以短时间解决,具体体现在:
1.海南省中职和高职的规模发展并未形成顺畅的职教体系层次发展通道
从2000年海南省开办高职教育以来,短短十多年的时间,海南升格或新成立的高职院校达11所,除了部分专业特色突出、与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受利益驱动,一些热门专业如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截至目前,海南省有中等职业院校89所,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旅游和文化艺术五大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辐射了本省高职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近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5%以上。
国际旅游岛开发初期经济起飞的拉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政策扶持,市场对初级技术工的需求,中职良好的就业现实;高职出于自身发展层次的考虑,倾向于招生普通高考学生的做法;致使中职高职院校很难就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达成衔接共识,影响了海南省中高职职教体系内部发展通道的顺畅衔接。
2.海南省中职、高职校际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难以形成
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渐成海南省中职职业教育特色。以海口中职职业教育为例,截至2011年10月,海口2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成功组建三大职教集团:海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海南省信息技术教育集团、海口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品牌专业为纽带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资源共享为运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海南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职校际合作已成规模并初具成效,然而中职高职校际合作还未形成统筹规划、合理运作的资源共享平台。
(1)师资问题阻碍着海南省中职、高职的协调发展
受利益驱动,海南省中职、高职的部分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或类似现象,海南省中职和高职师资队伍人才构成趋同现象明显,教师学历分层化,“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技能型教师补充速度迟缓,教师校际交流、合作收效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高职授课内容交叉、重叠,学生提升空间小,制约了中职、高职的协调发展。
(2)省级综合性共享型实训基地过少,不能满足需求
2010年以来,海南省审计厅公布的全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职业学生资助体系建设资金绩效审计表明: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存在着省级综合共享型实训基地较少、相关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个别职业院校校外实训管理较混乱,出勤率低,办学效果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海南省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建立和完善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典型的有日本的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英国的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职作用的制度;法国的具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均有进入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制度;德国的以双元制为基础,实施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在课程上实行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制度。
目前,我国内地各省中职、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鉴于国内外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海南省中职高职立交桥的架构,应做如下探索:
(一)学制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
学制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主要从生源、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入手,充分利用海南职业教育资源,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内涵的有效对接。
1.调整中职、高职比例,做好衔接工作的路径管理
应根据海南省中职、高职教育的现状,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政策上支持高职院校做大做强,以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海南省、市区域经济的特点与人才需求状况,统筹管理好中职、高职的招生录取、学制衔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中职、高职一体化直通车。
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有两种形式:
一是高职院校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对取得中职毕业文凭的学生鼓励转入本地高职院校相邻或相近专业继续接受高职教育,也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对于中职初中毕业生,在本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研究基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学制创新,通过自主招生、推荐入学、多重分段等手段,采用“五年一贯制”,构建中学衔接高职灵活机动的“立交桥”。
二是中职、高职校际联合办学的形式。在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由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并组织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任务。学生经考试合格,发给中职毕业文凭,鼓励其进入本校联办高职院校的对口专业就读大专,也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2.切实做好中职、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内涵衔接
在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的诸多方面中,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关键和落脚点,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首先,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层次课程结构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强化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其次,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以学生发展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
(二)建立产学研有机融合渗透、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中职高职应注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利用行业或企业的现有条件,配合本校专业发展,建立基于产学研有机融合渗透、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在资源使用上要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海南经贸学院为例,学院现有38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9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立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和“校内专业导师制度”等制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创业与成才。
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期间,用自己的劳动为企业创效益,形成产学联合、增收创效、以产促学的局面。同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尽早地、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以及外部工作世界的相关信息,验证知识的同时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以及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
(三)整合资源,构建职教集团,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决定其具有社会资源整合性的功能。研究整合利用多元社会资源办学的模式与方案,引导和鼓励中职和高职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
以海南省现有中职、高职办学条件为基础,根据优化配置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打破现有“小而全”的办学格局,引导中职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三至五个专业。一些就读人数较少、办学效益不高的专业应向那些规模较大、特色鲜明、并具备社会影响的专业集中。
对重复设置的专业进行合并重组,对招生规模过小且没有市场前景的专业进行淘汰。统筹利用专业教师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合并跨系统、跨行业的高职,使分散的资金、土地、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创建品牌高职院校。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中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四)打造坚实富有成效的师资体系
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企业升级转型的进程,结合海南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实现海南省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建立中职、高职师资管理、合作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明确的中职、高职教师的入职标准,培养制度与考核管理制度并加以实施。体现中职、高职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层次性、规范性,为中职、高职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提供客观依据。
2.规范在职培训和人才交流制度,不断改善和更新中职、高职人才知识结构。推行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聘用教师的人才再培训层次制度。倡导中职、高职教师进入校际合作院校和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与奖励。
3.不拘一格引用人才,择优招用聘请其他院校、企业和科研设计院所机构中既有较高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专家、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作兼职外聘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促进产学研结合。
4.引导、鼓励中职、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技术攻关。并将其作为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中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海南省的中高职协调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黄日强,邓志军.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 M.Harkins.The Future Of Career and Teehnieal Edueationina Continuous Innovation Soeiety,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February,2002
[3] 陈建国,尚艳亮,许海光.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9)
[4] 张力跃.集团化是解决职业教育师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5] 黄日强,邓志军.试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7)
[6] 张君,王家永.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49)
[7] 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8] 李艳午,梁金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9] 周应中. 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2(5)
 

Copyright◎2011 365台湾备用网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 邮编:571127 招生电话: (0898)65922033、65925008   琼ICP备10200870号-1